長頸族算是緬甸流亡過來的外族;女子自5歲開始就要戴頸環。為何要戴這枷鎖呢?爲的是把脖子拉得長長的,因為她們的祖先認為頸長才美呀!
長耳族在婆羅洲島、東加里曼丹的馬哈甘河畔,聽說年輕一代都不願意再承襲此習俗將耳朵拉長,可想長耳族在不久的將來便將消失成為歷史,所以更彌足珍貴了
旅行過109個國家的作家 李啟端,分享他在世界彼端發現的特殊部落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泰國北部與緬甸交界處的湄洪頌(Mae Hong Son),這裡住著一支很特殊的部族,就是人稱長頸喀倫的長頸族。隱居泰緬邊界深山的部落。
他們在排河(Pai River)岸搭建了村子;沿著山坡蓋了兩排簡陋的高腳屋。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要去拜訪至今仍在頸項上套著銅頸圈的長頸姑娘,還得乘坐一種當地人說的長尾船,方能到達長頸村。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有一種說法:因為長頸族是母系社會,男人成日躺在床上抽大煙,出外幹活養家的重任都落在女性身上,而她們上山或入叢林工作時,經常遭到老虎的攻擊,老虎總先咬住獵物脖子,所以為防虎咬才想出戴銅圈的點子。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才5歲的孩子,在懵懵懂懂時就要認命的套上這銅圈,這一戴就是一輩子拿不下來。她們的頭頸因此不能動彈自如,動作表情都跟著遲緩木然、少有表情也不太說話,總是拘謹的端坐著,可恨這些圈圈便是他們活潑不起來的元兇。看來這是一種酷刑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啟端說:世間曾有三種對女性不人道的傳統習俗,其一就是早年中國婦女的纏足;其二是非洲某些地區的女嬰生下來就要行割禮,割去陰部的一塊肉;第三個就是常頸族的頸束,這些對人體很不健康的習俗,前兩者都已經廢除了,唯有長頸族的銅頸圈至今仍如桎梏般牢牢的套著她們。
銅頸圈每隔5年要換一次,將項圈加粗加長,因為脖子長粗也長長了。加幾圈呢?沒有一定,總在把脖子撑到最長尺度為止。到20歲頸椎不能再拉了就固定了,這時銅環最多是20-22圈,重可達6公斤,然後它就像枷鎖般,一輩子跟隨著妳,睡覺洗澡也不拿下來…我看了總是心生憐憫,總覺得她們成了傳統習俗的犧牲品,很為她們叫屈呢!
一位婦女還秀給我看,原來頸環背後有開關環扣,但是你絕不可以任意自行取下來,因為頸椎拉長後變得很脆弱,一但失去支撑,脖子很容易折斷,所以必須由村中有經驗的長老擇日舉行儀式小心取換。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聽說前任清萊市長曾經抓走此地三名長頸婦女到清萊展示,以招攬遊客,但此舉引起一向重視人權的美國指責,認為把人當動物供觀賞圖利,不顧人性尊嚴!市長因此被革了職。但在長頸族的故鄉緬甸,我曾看到仍有近似劇情在上演呢!
東加里曼丹馬哈甘河畔的
,距東加省會不遠處,有座神秘的長耳村叫Lekad Kiday。磊咖村裡住著原住民中最珍貴的長耳族,人口僅百餘人,因而成為人類學上的一大寶庫。
達雅克是東加一個重要部族,它有17支支族,長耳族屬於Dayak Kanyahy族,和東非的長耳族馬賽人可是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。據說元朝時蒙古大軍打到這裡,佔領了許多島嶼,也包括了婆羅洲的加里曼丹,其中一位王子很喜歡這塊土地,便在這裡建起國家,長耳族就是這些蒙古入侵者的後裔,所以他們的臉形寬大、五官扁平。長耳是當時皇族權勢的象徵,他們刻意把耳垂拉長戴上整把成串的大耳環,材質有金屬的、有木料的、塑膠的、還有骨質、石材的,耳朵的長度也各不相同,相同的是他們都是60歲以上的阿公阿媽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在東非除了safari(搜尋動物)之外,我還喜歡去拜訪探尋一些特殊族群。馬賽族是東非地區最大的遊牧民族,也是一支非常驃悍的種族,人口約50萬。由於逐水草而居,在非洲東部分布的區域十分遼闊,最多的就是在肯亞與坦尚尼亞兩國交界地帶,馬賽馬拉和賽倫蓋堤兩大野生動物保護區是他們的大本營。
馬賽族與東非其他種族人完全不同,他們除了身材修長、皮膚黝黑、男女都剃光頭外,最大的特色是耳朵,馬賽族不論男女在14歲時都要行耳孔穿禮,是傳統習俗也是成人禮的一種,他們先用粗針在火上烤熱後在耳垂處戳一個大洞,再吊上各式各樣的耳飾,這樣日復一日耳朵便拉長成環帶狀,有的還將這帶狀的耳垂繞起來打了個耳結,因而也被稱為長耳族。
除了耳環,他們還喜歡戴頭環、頸環、臂環、腕環和腳環….能套上枷鎖的地方絕不放過,男女都一樣叮叮噹噹的掛滿一身。這些飾品形狀無奇不有,都是他們就地取材雙手DIY的。
馬賽人喜歡鮮豔奪目的色彩,尤其愛穿大紅色披褂,手上拄著一根長棍棒,那不是丐幫的打狗棒,卻有異曲同工之妙,也是權勢的象徵。他們用來驅趕牛羊,也用來對付敵人與入侵者。在浩瀚無垠的草原上這紅衣牧人的身影非常醒目。
(圖片:旅行作家 李啟端 提供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