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覺醒的旅程」之所以會發生,是因為自性要和我們產生連結

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 

 

 

*道途的毎一個階段都可能浮現新的課題,要解決這個課題才能繼續前進;人性最了不起的特質之ㄧ,或許就是願意從歷程中學習新的東西而繼續成長;在我們的不足、不完美裏,有極大的智慧

 

*把自己逐出原本熟悉的一切,進入狀況不定的過渡地帶,在這樣的地方,我們會失去自己原有對自己的感覺;要成長、改變,就必須讓自己流動,因爲流動才能改變成必要的形狀

 

*我們的苦,往往來自於我們的反應不受我們的控制;我們無法改變世界,叫雨停下來,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內在的反應;一個人苦的程度,和他收縮的程度有直接的關係,愈收縮,我們的世界就愈充滿壓力、緊張、不安;愈害怕變化,可以轉圜移動的空間就愈來愈小、時間愈來愈少、愈來愈不自由;這樣的鬱積,主因源自於心;若我們能對自我的內在保持開放的態度,我們的世界會很廣大、暢通、自由。

 

*我們或許會在負面的自我想法上,貼一層正面想法的表皮,但仍然未曾觸及真正的創傷所在;正面想法的表皮或許可以有一陣子效果,但不久,真正自我感終究還是會冒出來,不得不處理;若我們以輕鬆、接受的態度,將它視為人生經驗的一部份,就能夠讓事情純然地在那裡而不予評斷,這樣的態度能夠取代內在和創傷有關的種種糾結;這種對自己慈悲的修行法好像在培養“內在的父母”,而這個父母對我們是毫無條件接受的;不論是好還是不好的,只要是抓住不放,我們都會陷入焦慮與苦的根源之中,只要能夠超越這種習性,我們便會感到解脫。

 

*人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,是ㄧ種可怕的經驗;但是如果給自己時間,以開放的態度耐心等待,改變終將發生,新觀點及目的感會逐漸從內在成長出來;先看到目標,是覺醒旅程的重要部分,目標會促成力量,會產生信心與願力,讓我們前進;我們一體驗到這種庇護,生命的方向便會徹底改變;這種過程會使我們毅然投入必然是艱辛無比的旅程,沒有觀目標帶來的願力、信心與理解,要克服沿途的挑戰是極不能的;不論我們用什麼方式履行旅程,觀想中的目標都是引導我們的光,在我們猶豫掙扎時,給我們希望;生命的種種責任與要求,可能把我們折磨到失去信心,以致於喪失願力;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,願力是整個旅程中重要的一部份,雖然這種召喚可能來自必需改變的痛苦狀況,但「改變的種子,往往是在最黑暗的時刻發現的」

 

*能夠深深的接納自己,不批評、不評斷自己的創傷,就能夠比較輕鬆的面對自己的鬱積;應該建立一種內在環境,有著父母般的慈愛的接納自己、能夠接納自己身為人,身為眾生本有弱點和缺點,這種能力就是謙卑、誠實和慈悲。人性是高貴的,我們只要真正的接受、臣服,以接納、輕鬆、幽默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缺點;活得坦然而誠實,我們整個人就會輕鬆的活在當下,唯有全然接受現有的一切,我們才會真正的改變

 

*生活中很多事情皆可為師,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狀況、一些人,對我們形成挑戰或是打開了我們的視野,使我們洞察了一些義理;我們也許是生病了,會因此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健康;也許是碰觸到了自身的局限,使我們不得不跟著成長;或許是幾個小朋友,一直在考驗我們的耐性;或許是有人總讓我們很困擾,會不得不讓我們面對自己內在的成見及陰影;這一切的經驗都是我們的老師,在喚醒我們都了解自己

 

*「陰影」(shadow)是榮格創造的名詞,用來描述我們內在的一面;這一面向來都壓抑在潛意識中,讓我們的生活不受打擾;「陰影」是我們必須隱藏的一面,目的是要向外界呈現正面、積極的面貌;但是,把不欲人知的部份藏起來,漸漸的就變成了盲點,並且在我們的否定之下,仍然壓抑著;如果一再讓陰影隱藏在潛意識裡,一直無法覺察或不願正視這些盲點,那麼這些盲點將成為我們最大的障礙。

 

*否定自己的陰影,就是活在假象當中,在憤怒、嫉妒、貪婪、無知這些壓抑下來的情感壞習性就是所謂的陰影,這是人人都會有的;要治療,就要回歸到創傷之處,了解並接受有創傷的自己;圖敦耶喜喇嘛曾說:「慈悲不是理想」,慈悲是接受有陰影的自己,不活在虛幻當中;有慈悲心能接受自己,又有幽默感,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弱點坦誠、開放。

 

*大部份的靈性傳承都有完美理想,這種理想偶像文化,在人的心理上造成的危險,是會因此有一套如「圓滿」「善」「完整」的標準來判斷自己、衡量自己,成為我們應該追求的理想,會讓我們覺得唯有達到這種理想,才算是好,而造成內心掙扎。

 

*「魔羅」一詞在佛教裡面指的是道途中出現的障礙,而這種障礙會阻礙我們的開悟;它也是魔鬼的化身,象徵我們內在的破壞者,當我們有志於展開自己的旅程時,就會出現;摩羅也代表我們內在的迷惑,是我們在覺醒的歷程中終要面對的,是轉化歷程中的一部份

 

*在生活中,我們隨時都在接收資訊,並且很快地產生種種感覺,以及對這種種感覺的概念,但這過程實在太微細了,就像一排一排的雲朵從天空中冒出來一樣;等到感覺愈來愈強,達到某種程度之後,就變成了注意的焦點,同時也可能刺激我們思考,讓整個歷程更加強化;如果有辦法讓這個歷程慢下來,我們就會看到,情緒剛開始時只是小小的,但隨著我們的反應,便開始變大,到最後就崩潰了;處理情緒的歷程,從所謂的反認同開始;反認同指的是跨出情緒績雲中心,然後觀照整個歷程;學會使心安靜下來以後,就愈來愈能夠覺察整個歷程的發生。

 

*轉化是反認同過程後的一步,必須在接納情緒的能量不予干涉之後才會發生;這種接納有很深的治療及轉化效果,對於多年掙扎對抗的情緒,唯有開始完全接納、不評斷、不收縮在上面,才可能開始轉化;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情緒從此就消失不見,而是說我們從此和情緒共處的方式不一樣了;此時的情緒是生起之後便自然通過,不會再卡在某個地方

 

*大部分的人和自己的身體都是解離的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;我們往往很注重儀容,但是卻會虐待自己的身體,拼命工作不知休息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ny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