憤怒必須譴責嗎?

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 

 

*憤怒必須譴責嗎?如果常常如此的話,就會落入壓抑的習慣,而聽不到那後面真實的聲音;但我們只要問「你到底想說什麼?」、「你想要但是卻沒有人聽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麼?」就會聽到那根源真實的聲音;這是處理憤怒比較健康的方式,遠勝於創造一種害怕憤怒、力求厭棄憤怒、壓抑憤怒的養生之道;自我堅持受到阻礙,遭到扭曲時,我們必須更努力、更深入聆聽憤怒之後的聲音,往往就會發現一些內在的真相。

*憤怒的起因非常複雜,光是壓抑、克制不是辦法;憤怒有時只是為了攻擊或懲罰某人而發洩出來的東西;這種攻擊或懲罰又是為了報復自己得不到而想要的東西,或得到但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;在很多無法自我堅持的人身上,憤怒是唯一可能的表達方式;想要重新建立自信、恢復自我價值、過自己的生活,憤怒是這種過程的第一步;也有可能自覺無法自己做選擇,只能無望的接受命運安排的受害者,會顯現出一種難以伸張個人權力的無力感,這時候,憤怒便是不想再做受害者的表達;某些感覺權力被剝奪的人,唯有重新建立自己和權力的關係,才能夠重新有自我堅持的能力;某些曾經被人利用,曾經失去個人權力的人,必須要先觸及自己埋藏在心底的憤怒,才會產生勇氣,站起來說不;其實,憤怒是表達權力的一種方式。

*歷史上偉大的導師多數都是有自己內在的體驗,然後以創造性的方式表現出來,他們都曾經發現自己必須掙脫組織體制的束縛;可是這種個人旅程並不容易,因為要如何展開其中的道途,實在沒有清楚明白的現成地圖可供參考;這樣的個人旅程需要的是堅持願景,並且落實在務實與自律的生活方式裡。

*要面對生活中的困難(業力造成的困難),我們需要勇敢的態度;只要明白問題是自己種的,也可以自己處理,我們的信心就會增長,如果我們還習慣性的逃避艱苦與障礙,不願意面對,這種逃避傾向就會繼續增長;經過一段時日,嚴峻的環境自會繼續挑戰這種習氣,但年紀愈大就愈積習難改;要克服逃避的習性與無明,最重要的是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敢態度及意願

*靈性的追尋是「一勺勺舀湖水」(布萊說的),需要用心的做,還要心思敏銳;但是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實際的努力,而且必須以虔誠、愛和奉獻心致力於執行任務;這種動力需要強大的願力,也會伴隨巨大的痛苦;痛苦是一種承擔的力量,若自己能對痛苦了解至深,便會對他人的痛苦有同理心、慈悲心;就是因為這種同理心,我們才會願意去追尋解答,為和我們一樣痛苦的人福祉而努力。

*菩薩在色與空的門檻之間,打開了一股創造性生命力的源頭,藉其弘願表現出來;這種願力,叫菩提心,意思是「覺醒的心」

 

*不再執著自我身份及自我中心,對外界打開自己的心,菩提心就會增長,便會喚起“慈悲喜捨”四無量心;這四無量心的對象不一定是個“人”,而是對別人的一種關懷與同理的態度,並且能夠回應他人的需要;做為菩提心的特徵,四無量心使我們對他人開放、慈悲,不附加條件、不選擇、不評斷;菩提心可帶來創造力、願力和治療力;菩提心是看世界的廣大觀點,沒有陷在狹隘局促的概念及信仰之中,菩提心沒有被自我的恐懼與執著束縛;從體驗上來說,那是一種對一切眾生開放的深度慈悲和歡喜

 

*要成長!必須往前進,找到健康的支持關係;做為一名修行者,沒有人可以分享同樣的理解時,便必須學習獨處;流浪者離開自己熟悉的世界獨自流浪,才能夠沒有外在的束縛及內在的疑惑;流浪者的重要特質便是要能夠獨處

 

*孤獨、避靜在禪修上是定心的好方法

 

*真正的修行者,必須誠實的審視自己修行是為了自利或真的為了利他

 

*我們的人生都有一些過渡期,青春期、三十歲前後的土星回歸年、中年期等等;要通過這種過渡期,必須放下自己原來的某些東西才能繼續前進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ny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